重庆效丽恒

Service Hotline

023-63721502

xlhpco

常见问题

以客为尊 卓越服务

对虫害防治玉米常见病害的建议

时间:2020-12-21 | 浏览量:104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它是中国饲料的主要原产地材料,这表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是多么重要。高产优质玉米要求农民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学习虫害防治的技术,搞好防治,虫害,是玉米高产增收的重要保证。

  第一,玉米叶枯病

  1.症状:

  玉米叶枯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还危害叶鞘和苞叶。它从植物的下部叶子开始,然后向上蔓延。病灶呈梭形、灰棕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有的病灶较大,严重时叶子被烤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集生长灰黑色的霉菌层。此外,抗病品种上有一个病斑,沿叶脉蔓延,呈褐色坏死条纹,一般传播较慢。夏玉米普遍比春玉米严重。

  2.发病率:

  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的病株上越冬(可采取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式),是第二年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的适宜温度为20-28。当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利用风吹向传播。该病的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的易感性有关外,主要由环境的条件(雨和湿度)决定。

  3.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

  2.合理,密植增加有机肥、磷肥和钾肥的施用;

  3.发病初期,每亩喷洒500倍50%可湿性多菌灵或800-1000倍50%除菌剂,或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药液50-75公斤,7-10天一次,防治2-3次

  二、玉米叶斑病

  1.症状:

  它可以发生在苗期到后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渍水斑,并逐渐向上蔓延,尤其是玉米抽穗时。增大后病变呈黄褐色梭形或椭圆形,边缘常呈红棕色晕。后期严重,叶子就死了。潮湿时,病灶上会产生黑色绒毛。

  2.发病率:

  病原菌主要通过菌丝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能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容易传播疾病。玉米连作,导致土壤肥力差,播种晚。

  3.防治方法:

  1.选育出的抗病杂交品种有郑丹2号、上单4号和于丹6号;自交系有冀63、辽1311和紫330。

  2.实行轮作翻茬制,避免玉米连作,秋后加深土壤,深埋病体和尸体,在玉米播种前尽早消除灭菌处理秸秆来源。

  3.加强管理早播早管栽培,增加有机肥的施用,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4.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50-75公斤,每7-10天喷洒一次,共2-3次。

  三、玉米圆斑病

  1.症状:

  玉米穗枯病损害耳朵。苞片,叶和叶鞘。害耳,引起耳腐,病原体可达耳轴深处。患病部位变暗凹陷,使耳朵变形弯曲。种子变黑变干了。叶片上的病斑呈散在分布,起初呈水样,淡绿色或淡黄色斑点,后膨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同心环。病斑中间淡褐色,边缘褐色。苞片叶上的病斑最初为褐色斑点,后来扩大为大而圆的同心环斑,具密集的黑色霉菌层

  因为耳朵病得很重,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一些受感染的种子不能在土壤中发芽腐烂,有时会导致年轻的细菌生病或死亡。留在田间或秸秆堆上的病株残体和潜伏在穗上的菌丝体可以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病害的主要传染源。第二年,当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产生一个分生组织传播,萌发并侵入玉米植株。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被传播风雨再次侵染

  3.防治方法:

  1.为加强检疫,应特别注意不要从疫区转移种子,并选择抗病品种。冀63自交系是我国的主要病害。

  2.化学防治可以在玉米吐丝期间进行,特别强调喷穗。每亩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水50-75公斤,一般间隔7-10天喷洒两次。

  第四,玉米褐斑病

  1.症状:

  病原体感染叶子、叶鞘和茎。叶和叶鞘交界处的斑点最多,常形成密集的行。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褐色至红棕色,小病灶有时会聚成大斑,病灶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在褐色粉末,静脉和维管束仍为丝状。

  2.发病率:

  病原体在土壤或带有休眠孢子囊的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原体将通过气流传播,在玉米植株上发芽,然后当它满足合适的环境条件时,它将产生游动的幼虫。孢子只有在叶面或叶鞘有水的情况下才能游动,在温度合适的情况下,才能侵入表皮。7、8月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密度过高,田间阴天,病情严重。

  3.防治方法:

  1.农业采取措施在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将土壤翻深,注意清除田间积水,并降低湿度。施足底肥,及时追肥,及时除草,可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性。重病田实行轮换3年以上。

  2.防治病的控制作用是由苯丙氨酸解氨酶和氧化萎凋酶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