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以来,我市不断压实林草资源保护发展责任,科学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着力构建林草资源保护新格局,努力守住防火防虫安全底线,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奋力谱写深M6米乐官网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篇章。
多措并举,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林长制推行以来,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5498名市县乡村四级林长持续履职尽责,累计开展巡林16万余次,推动森林防火、资源保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不断走深落实。2024年至今,我市聚焦“扩绿”“兴绿”“护绿”,着力破解林草保护发展难点堵点,厚植全市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态底色。
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高质量完成造林任务。一是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明确时间表、任务书、主战场和作战图,闻令而动、尽锐出战,全面打响“三北”攻坚战。周密制定方案,通过组织各“三北”县对本辖区内的国土绿化底数调查,确定三年完成14.89万亩目标任务。谋划布局工程项目,将“三北”林草生态修复任务向生态脆弱区倾斜布局,重点抓好晋西南汾河谷地、吕梁山两大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谋划布局3个重点项目,推进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修复、中幼林抚育等系统治理,形成重点突破、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攻坚战格局。二是实施完成其他国土绿化建设。完成山西省下达我市国土绿化任务。2024年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共计30.63万亩,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
严密管控,持续打击涉林涉草违法犯罪行为。牢固树立森林草原资源安全意识,持续推进森林督查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破坏林草资源行为,依法维护林草资源保护管理良好秩序。加强森林督查县级自查工作和查处整改工作督导,综合运用林长制工作平台、“13710”政府督办平台,督促全市森林督查工作进度,违法案件查处整改率100%。
全力做好林草防火工作,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市各级林草防火部门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确保全市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强化宣传引导,向公众普及森林草原防火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严密火源管控,加密重点林区道路和景区入口检查站,积极推广“防火码2.0”,全市共设置330个卡口,严格管控进山入林人群。同时,组织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和查处违规用火行为专项行动。加强联防联控,分别与运城市、涉临省直国有林管理局(吕梁林局、太岳林局、中条林局)召开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联防联控会议,构建联防联控“共同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实施临汾市森林草原防火阻隔系统项目,建成防火应急道路562.566公里,织密森林防火“安全墙”。
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坚决遏制病虫灾害发生。我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层层压实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地方政府防控主体责任。市、县林草主管部门紧紧围绕“继续保持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零入侵’的良好态势和控制其它重大林草有害生物不成灾”这两个中心任务,持续开展日常监测、检疫和防治工作。特别是全面应用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和线虫防控APP,完成对松材线虫病的日常监测和专项普查,在重点区域科学布设松褐天牛诱捕器和美国白蛾诱捕器开展定点监测。积极开展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阻止有害生物的传播蔓延。开展了“护松2024”专项整治行动,通过重点监测排查使用和供应木制品的单位和个人,仔细检查松木制品及包装材料,宣传疫木防控政策,防止疫木流通。针对“三北”工程重点项目区开展“护绿2024”行动,有效防范化解林草生物灾害风险。充分利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平台,实时掌握各县(市、区)有害生物发生防治情况,动态指导各地紧抓防治时机防治有害生物,始终将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85‰以下、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9.5%以下。举办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演练,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筑牢林草资源生物安全防线。
打牢管理保护基础,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批管建用”四位一体转型升级思路,累计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4335万元,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夯实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能力水平,全市保护地生态系统功能、珍稀动植物种类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恢复。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按照全覆盖、零死角、无盲区和“三管三必须”要求,全面开展自然保护地内浮桥吊桥、建设公墓、违规违建等问题排查整治,努力构建布局更加合理、保护更加有力、监管更加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健全法治制度建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全面巩固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工作成果,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风行动2024”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行动,查处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案件12起,收缴野生动物82只(头)、非法猎具63个、违法所得4100元,罚款2.3万元。修订完成《临汾市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进一步指导和规范全市突发野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维护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不断扩展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范围,积极探索开展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工作,2024年,1811户农户因野猪等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得到补偿,补偿面积4139余亩,金额41.03万元。
锚定改革目标,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紧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建立动态督导机制,针对大宁、古县、乡宁、翼城四个试点县实行台账化管理,严格对照时间节点有序推进改革任务。聚焦历史遗留问题攻坚,推动林业主管部门与不动产登记部门协同发力,联合制定《林权确权登记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快林权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入库,为改革持续深化筑牢制度基础。
强化服务支撑,赋能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质量安全保障方面,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对核桃、鲜枣、花椒等重点食用林产品及产地土壤开展200批次专项监测,全方位守护群众食品安全。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创新实施林草乡土专家“以一带十”科技帮扶工程,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其中,大宁县组建专业化林草服务团队,针对家庭林场和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定向培训;全市国有林场深入开展“百场带千村”活动,通过合作造林、聘用生态护林员、用工帮扶等,带动群众就业1264人,增收2967.24万元。同时,建立“培训+竞赛+实践”三维培养模式,定期组织生态护林员开展技能培训与比武活动,全面提升基层管护队伍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