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6米乐(中国)官方网站

江北新画卷:一水一田一村间-M6米乐官网
关闭
江北新画卷:一水一田一村间
作者:小编 日期:2025-08-12 点击数: 

  从星湖碧波到红色云湖,从姚江古渡到句章古城,水上赛事、高山杨梅、渡口咖啡、乡村民宿,在宁波江北区的广袤乡村,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江北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水生态价值转化、绿色农业升级、美丽乡村建设三大路径,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特色之路。

  晨曦中的星湖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金色的阳光在湖面洒下细碎的钻石,晨练的市民们踩着轻盈的步伐沿湖慢跑。这片22万平方米的城市绿肺,历时两年的系统治理,在江北区1.2亿元专项资金投入下焕发新生。

  工程人员累计清淤13.5万立方米,整治环湖排口28个,并创新性地实施了智能活水微循环系统。如今,星湖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清澈见底的湖水能见度突破1米大关,成为都市中难得的水上运动天堂。

  星湖滨水公园不仅有攀爬园、水乐园、沙乐园三个儿童游乐角,还有个皮划艇基地。“前两年,我儿子还是儿童游乐角的常客。”正在星云桥上拍照的市民郁先生指着远处的一艘皮划艇笑着说,“今年爱上了水上运动,这不学了半个暑假,皮划艇练得有模有样了。”

  在郁先生身后的湖面上,新型电动收割船正在作业,打捞着夏季疯长的水草。“水下,我们还有秘密武器。”江北区内河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星湖水下,放置了8套智能水下传感器,实时传输藻类数据,构建起“监测—预警—处置”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江北区水系资源丰富,像星湖这样,得益于水环境提升后,“水+运动”“水+露营”“水+研学”等特色亲水圈应运而生。目前已累计建成洋市中心河泵站、姚江倪家堰段堤防步道、毛岙水库巡查栈桥等30余个亲水节点,形成14个主题亲水圈。此外,江北区深挖“半浦古渡”“毛力水库”等水文化资源,打造半浦村、毛岙村、鞍山村等5个高品质水美乡村,推动“水生态”向“水经济”转变。

  流淌不息的京杭大运河,滋养着半浦村,而村内的半浦渡口是江北区内唯一保留着摆渡功能的古渡口。土生土长的80后慈城创业者李斌瞅准了渡口的江景和摆渡的特色,将咖啡馆安家于此,让更多市民游客在姚江畔找到了欣赏美景的落脚地。

  沿着毛力水库建设的毛力农场,则是当地远近闻名的休闲农场。去年农场除了升级露营区域和钓鱼场地,还入驻了快手、小红书平台,并聘请了一名主播,尝试直播带货。“这几年,农场除了橘子、杨梅、油桃,还引进了太秋甜柿、蜂糖李、大棚橘子,做到了三季有水果。去年4月,我们申请的‘毛力果哥’商标也注册成功了。接下来线上销售就可以全部用新的自有品牌了。”“农二代”何硕晨笑着说。

  江北区不仅累计建成了近100公里的滨水游步道,推动水利与体育、文旅、自然资源等行业深度融合,还通过提升滨水步道、堤防闸站等水利设施景观,打造幸福河湖廊带,将乡村水旅IP转化为共富发展流量。如骢马河国风特色街区、“翠屏乐居·古城水韵”精品游线、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等,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盛夏七月,又是一年早稻丰收时。庄桥街道灵山村传来捷报:经抽样测产,种粮大户倪敬杰种植的早稻亩产达673.8公斤,刷新江北区历年纪录。

  “今年的早稻高产示范预期目标算是超额完成!”在江北种了15年粮食的倪敬杰难掩喜悦。他直言,早稻之所以能创下高产纪录,关键在于市、区两级农技部门推行的“良种良法”技术体系——从优选高产稻种“甬籼844”,到采用叠盘暗出苗育秧、精确定量栽培等先进技术,再到化肥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措施,每个生产环节都体现了现代农业技术的精准应用。

  近年来,江北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缺什么补什么,不同的水稻吃不同的‘营养套餐’,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改进施肥方式,不但可以保证产量,还可以避免盲目施肥导致的肥料浪费和面源污染。”区农技专家高级农艺师王剑介绍。

  田埂边,百日草、波斯菊、芝麻等显花作物开得正艳,与稻田里每隔三十米的智能性诱捕器构成了一道独特的“生态防线”。每年开春,当地通过灌水灭蛹让虫卵“窒息”在摇篮里,种植显花作物为天敌昆虫打造“食堂”,配合性诱剂精准诱杀成虫,累计应用面积达4.24万余亩次。“这一套绿色防控‘组合拳’,一直从早稻播种‘打’到晚稻丰收,性价比极高。”王剑笑道。

  不仅水稻田里“虫口夺粮”有妙招,蔬菜瓜果种植也奏响“绿色交响曲”。在卉秾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无公害蔬菜基地,菜农们正忙着在番茄大棚里悬挂黄色粘虫板,辣椒田里则覆盖着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基地负责人陈峰磊说道,通过轮作倒茬、微生物菌剂改良土壤、施用厨余沼泥等配套技术,瓜菜品质高,畅销宁波各大酒店和农贸市场,年产值超100万元,并多次在市级农业评选中斩获金奖、银奖。

  走进双顶山畜牧场,却闻不到传统养猪场的异味。场长陈初波正在中控室查看数据,“现在喂料、环境控制都是自动化,一个人能管500头猪。”最让他自豪的是那个巨大的“铁罐子”——有机肥发酵罐,每天将粪污变废为宝。“这些有机肥特别受周边果园欢迎,年产量800吨还供不应求。”

  在宁波牛奶集团的生态牧场里,奶牛正享受着“低碳生活”。它们的粪便不再令人头疼,反而变成了宝贝——年产沼气量达400万立方米。牧场里还玩起了“循环经济”,牛粪发酵成有机肥滋养牧草,牧草又反哺奶牛,形成了一条生生不息的绿色闭环。

  走进生产车间,屋顶上一排排光伏板正“贪婪”地吸收阳光,这些“阳光搬运工”每年能发电达130万千瓦时。生产线也换上了“节能新装”,德国进口设备像精打细算的管家,把每度电都用到刀刃上。更妙的是牛奶包装“瘦身计划”,轻量化一步盖设M6米乐官方入口计让每个包装减重3%。

  青砖黛瓦马头墙,绿树清河木栈道。“很多文创企业其实很喜欢乡村,租金低,环境好,还特别适合创作。”江北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江北的乡村还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离城市很近,大部分驱车半小时可到达。

  近年来,江北区聚力实施“形态融·城乡美”“要素融·城乡畅”等“五融”工程,加快城乡要素流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适度均衡,村容村貌越来越“靓”,城市的“会客厅”“后花园”逐渐成为江北乡村的代名词。

  “毗邻毛力水库的毛岙村,无疑是第一批受益方。”江北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9000余万元的投入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空气论斤卖”的毛岙村不仅打造了风雨桥、樱岛、双蝶戏台、林溪栈道、生态公园、环湖步道等景观,还引入了勿舍书吧、茶语小院、大乐之野·勿舍民宿等高端民宿、疗愈空间、露营基地这样的新业态,村前通往毛力水库的必经之路两旁,风景殊胜,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和走“颜值”路线的毛岙村不同,书香浓郁的半浦村主打“有气质”。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半浦村现存区级文保点24处,近年来通过盘活文化资源,成功培育文创园、美术馆、特色民宿、主题餐饮、研学基地等多元业态,还实施了梳理式改造,尊重村庄原有的肌理,运用微改造、精提升和艺术赋能等手段,对农房、田园、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设计了姚江骑行、古村行摄、古建筑寻访、田间地头采摘以及古村休闲生活等五条特色艺术线路。

  骑行或漫步姚江北岸绿道,左手是荡漾的千年姚江,右手是铺展的广袤田园。春季油菜花金黄灿烂,夏秋稻浪翻滚如画。古村、江水、田野,意境悠远。游客漫步累了,就在“村咖”小坐,捧一杯咖啡,看江上舟影点点,享受都市难觅的慢时光。

  走进洪塘街道安山村,村内青砖黛瓦、绿树环绕,宛如古朴水墨画。多年前,这里就成了网红村,不少村民靠经营农家乐和民宿致富。通过整治、淘汰、收储等操作,腾出了5000余平方米的闲置低效厂房。2020年,乡野办公综合体“构城·安屿人文聚落”应运而生。

  跟着主理人张小晨一起进入“构城·安屿”,眼前一幢幢独立单层办公用房错落有致。建筑、景观、婚礼、家居、油画等领域的20多个工作室(企业)已陆续入驻,村级物业月租金从每平方米8元涨到了25元。近4年,村集体收入每年增加近80万元。

  如今,新老村民之间不仅是租客和房东的关系,更是合作伙伴。村里已有的“风月无边”“宁小醉”“虫二”等多个文创品牌,用的大米、手工花雕酒、手工团扇等都来自村民自制。

  安山村成立了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不断挖掘农文旅融合新场景,陆续有了田园营地、户外徒步、农事体验等业态,丰富了村里的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业态。2024年,村里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1500万元,百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宁波江北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中探索出“水—田—村”三位一体特色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水”的篇章中,江北突破治水先治污的传统思维,通过星湖智能活水系统、水下传感器监测等技术赋能,将生态治理成果转化为“水+运动”“水+研学”等亲水经济形态,印证了“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田”的篇章中,从水稻种植的“良种良法”到绿色防控技术,从蔬菜瓜果的绿色种植实践到畜牧养殖的生态转型,江北区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产与环保双赢。

  “村”的篇章中,毛岙村的颜值提升、半浦村的文化挖掘、安山村的业态创新,都是乡村从环境美迈向产业兴、百姓富的有力例证。

  江北实践的价值,在于其既守住了生态底线,又激活了发展动能;既注重技术创新,更强调机制创新;既实现单一领域的突破,更构建起系统集成的共富生态。这种“生态为基、产业为脉、民生为本”的发展模式,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江北方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