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当空,东至县昭潭镇思源河村的有机稻田绿意盎然,正值分蘖盛期的一株株禾苗长势喜人。该镇农技服务负责人黄国梁带领农技人员和“新农人”俯身田间,汗水浸透衣衫,一丝不苟地查勘虫情、手工除虫。这份近乎原M6米乐官方入口始的坚持,正是守护有机稻米品质的有力佐证。
“2024年,全镇优质稻种植面积已扩至6000亩,经营总收入超1000万元。”黄国梁抹去汗水坦言,“但产量只是起点,唯有过硬品质,才能真正托起乡亲们的好‘钱’景。”
地处皖南山区的昭潭镇,曾因田块零碎、机械化程度低,水稻种植规模效益平平。2020年,土地流转成为破局关键。经过三年攻坚,全镇高效流转土地1.6万亩,整合零散地块3800亩,连片建成高标准农田。土地的“聚变”效应显著,土地产出效率实现飞跃——亩产值从2020年的约2000元跃升至如今的3000元,增幅高达50%。
然而,土地盘活后新挑战接踵而至。“部分农户固守传统种植方式,成本高、效益低;一些地块甚至出现抛荒。”副镇长林文回忆道,“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土地,让良田真正生金?东至县推行的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为昭潭指明了方向。”
2023年,以潭东村为主导的“优质稻产业联盟”应运而生,通过推动8个村集体整合抛荒土地,带动周边散户抱团发展,创新“党支部+产业联盟+龙头企业”模式,联盟与安徽省双美兴农粮贸有限公司深度合作,打通了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质量攻坚,始于对土地的敬畏。在思源河村有机稻示范基地,“健康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根本”的理念贯穿全程。这里连续三年未施一粒化肥,坚持人工精耕、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田间采用“苦参碱”等生物农药和二化螟性诱剂替代化防,从育秧、翻耕到移栽、防治病虫遡害等,每个生育环节都严格把控。“好土产好粮,健康土地孕育健康食物。”黄国梁说道,正是这样的坚守,为有机品质筑起了源头屏障。
在生产的起点——育苗环节,现代化科技为有机品质筑牢了第一道防线。走进昭潭镇龙潭村的现代化育秧工厂,智能温室、自动化流水线和智能喷灌系统正高效运转,培育出一片片健壮青翠的秧苗。“这套系统不仅大幅提升了育秧效率,保证了秧苗质量。”参与种植的茁禾农业机械服务公司负责人叶中亮介绍道,“最关键的是,它从源头上就杜绝了化学药剂的使用,为我们守护有机品质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当秧苗移栽到大田里,绿色防控技术则构建起守护生态与品质的“防护网”。盛夏时节,在和美家庭农场的示范片上空,数架无人机轻盈腾飞,精准施药。“无人机打药太省心了!”农场负责人徐江宏赞叹道,“省人工、省农药,节本增效,关键还环保!”配合田间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防控手段,这套“高效低毒药剂+绿色综合防控”体系,为昭潭镇优质稻的品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好品质未必自动带来好销路。如何培育响亮的区域品牌,让昭潭的特色稻米走出深山、香飘四方?昭潭镇精准施策,在品牌打造上下足了功夫。依托产业联盟优势,昭潭镇以“双美兴农”为支点,引导企业精心培育“徽乡双美”“盐田畈”“谷昭春”三大自有品牌,并积极推动其融入“东至香米”区域公用品牌体系。在2025年“东至优品”推荐会上,“盐田畈”有机稻花香米、“兴双美”有机大米备受关注,品牌影响力借力县级平台持续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小程序中通过“东至县美食地图”导览,消费者在购米之余可一键探索昭潭风物,可实现“从一碗米饭认识一个镇”的文旅融合新体验。
站在新起点,昭潭镇将持续做强做优稻米产业联盟,依托本地富硒土壤、龙泉河等自然资源,聚焦优质稻、有机稻等特色种植,打造皖南重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同时延伸产业链,发展稻米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并培育“东至香米”公用品牌,建设生态农业示范镇,让昭潭稻米香飘四方。